市钓鱼协会举办“和谐社区杯”家庭亲子垂钓联谊赛
市钓鱼协会举办“和谐社区杯”家庭亲子垂钓联谊赛
市钓鱼协会举办“和谐社区杯”家庭亲子垂钓联谊赛北京朝阳区(cháoyángqū)潘家园街道(jiēdào)(jiēdào)有不少老旧小区,基础设施落后(luòhòu)、无正规物业服务的问题相对突出。2024年(nián)年初,潘家园南里社区率先(shuàixiān)成立了“17号院邻委会”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。2024年6月,潘家园街道推广了这一机制,成立了潘家园邻里自治委员会(以下简称邻委会),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,希望打造一个(yígè)由社区、居民代表、产权单位、驻区单位代表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平台。

潘家园南里17号院的邻委会活动室与“南事码上办”线上平台的招牌,线上线下都能反映问题
邻居“出马”高效又(yòu)贴心
潘家园南里17号院是个老旧小区(xiǎoqū),居住着近两千(liǎngqiān)居民。过去物业服务不到位、基础设施老旧、家中(jiāzhōng)水电维修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的(de)生活,甚至还因此引发过邻里纠纷。如今,从小区井盖松动到家中水管破裂,大事小情都有邻委会的参与,居民们(men)不再担心有事没人管。更让大家满意的是,邻居“出马”,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高效,提供的帮助(bāngzhù)也更贴心。
白(bái)和平是邻委会的(de)成员之一(zhīyī),被居民誉为“金牌调解员”,也是大家心中的“定海神针”。退休后,白和平担任楼长(lóuzhǎng)工作24年,小区的边边角角、家长里短她都了然于心。她的口碑好(hǎo)、人缘好,居民们信得过,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都愿意向她倾诉心事(xīnshì)。如果邻里间发生矛盾,她也总是主动出面,以邻里情化解矛盾,以真心感动居民。

白和平在日常工作中与居民面对面沟通
去年3月,2号楼独居的张奶奶(nǎinǎi)家厨房天花板(tiānhuābǎn)漏水了(le),楼上(lóushàng)邻居家中却无人居住,年过八旬的张奶奶无奈之下只能找到邻委会求助。正在(zài)值班的白和平知道楼上业主(yèzhǔ)人在国外,马上联系了业主的亲戚和维修人员入户紧急处理。漏水的问题解决了,但新的问题又来了——张奶奶要求对方就(jiù)漏水的损失予以赔偿并立即维修自己(zìjǐ)的房顶,楼上业主则想等自己回国后再(zài)(zài)处理,双方一时僵持不下。白和平主动承担起了调解员的职责,将张奶奶家漏水后的视频和图片发给了楼上业主,说明了张奶奶的特殊情况,劝解邻里(línlǐ)之间要相互多关爱。为了安抚张奶奶的情绪(qíngxù),白和平每天都到老人家为老人解心宽(kuān)。在白和平的多次调解下,最后双方各退一步:楼上业主委托亲戚出面为张奶奶维修了厨房,张奶奶也没有再要求经济赔偿,一场纠纷就此化解。“小白比我闺女还好,有了身边的邻委会,我这心里就踏实了。”张奶奶感慨地说。
像这样耐心(nàixīn)细致地调解居民纠纷,白(bái)和平(hépíng)一年(yīnián)参与了十余起。“远亲不如近邻”是白和平经常挂在嘴边的(de)一句话。“楼上楼下的邻居有摩擦(mócā)很正常,调解之后,大家再见面感觉还是那么亲切,这多好啊!咱们过日子不就过一个和谐劲儿嘛。”白和平说,“邻委会的成立是件大好事,大家信任我,有什么事都愿意来找我帮忙,这是对我的认可。能给大家带来舒畅的心情,这是我的荣幸。”
热心居民提供(tígōng)志愿服务
在邻委会(wěihuì)的宣传动员下,更(gèng)多的热心居民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,其中不乏有一技之长的“能人”。
63岁(suì)的孙定(sūndìng)忠退休前是一名电力工程师,熟悉后勤保障工作,也是潘家园南里17号院(hàoyuàn)的老居民。2024年年初,“17号院邻委会”组建伊始(yīshǐ),他(tā)就主动到社区报名。孙定忠说:“在居民听证会上听到组建邻委会的消息,我很高兴。看到(kàndào)咱们邻委会缺少会维修水电的人,我干了三十多年的电工,身体条件也允许,希望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,帮大家做(zuò)点儿事情。”只要是他能解决的小毛病,居民一声招呼(zhāohū),他就前来帮忙,风雨无阻,邻里提起他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。
前不久,外出多日归来的张(zhāng)阿姨发现家里电表跳闸了(le),赶紧联系了孙定(sūndìng)忠。孙定忠带着工具赶到张阿姨家中,初步判断是电器短路导致了跳闸。“您仔细回忆一下,进屋以后都动什么了?”可张阿姨只记得自己(zìjǐ)进门时开了灯,想不起自己还动了哪些电器。孙定忠拿着工具逐一排查,最后发现路由器的插头(chātóu)有(yǒu)烧黑的痕迹。处理了短路电器后,孙定忠发现在同一个插线板上还接有电水壶和电视机,临走时特意提示张阿姨尽量(jǐnliàng)把大功率电器分散使用,以免除安全隐患。
“在邻委会的组织下,有困难的大(dà)活儿由社区来协调,更换零配件、检修电路、维修(wéixiū)电器(diànqì)等小活儿就找(zhǎo)我来解决。”自从加入志愿队以来,为了满足居民们的维修需求,孙定忠开始收集废弃电器上的零部件,以便日后不时之需。有时遇到特殊的小器件,他还会自己掏钱购买,为居民尽快换上。孙定忠义务为大家服务,“手到病除”的名声传得很远,曾有一位老人听亲戚说起(shuōqǐ)他的手艺,专程从西城骑车赶来(gǎnlái)找他维修电扇。孙定忠连续维修了两三个小时(xiǎoshí),午饭都没顾上吃,终于把电扇修好了。孙定忠松了口气说:“不能辜负人家对(duì)我的信任。”

为小区居民维修电灯的孙定忠
孙定忠不仅积极为居民提供服务,还主动参与小区治理,想着(xiǎngzhe)自己还能为小区做点儿什么。走进潘家园南里17号院,18号楼(lóu)(lóu)一单元门前的快递存放架(jià)和(hé)暖心驿站门后的挂钩,都出自孙定忠的手。18号楼的楼号标牌本来朝着大街,可进了(le)小区的外卖员(yuán)却看不到。孙定忠留意到总是有人询问“18号楼在哪儿”,于是主动把问题反映给(gěi)邻委会,经协调后在楼正面也加装了楼号标识,帮外卖员节省了时间。孙定忠说:“我本来就喜欢维修,退休之后(zhīhòu)还能为大家(dàjiā)服务,发挥自己的余热,我特别开心和自豪。通过邻委会,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热心邻居,大家平时碰面都很热情,邻里之间的氛围越来越温暖了。”

2024年5月,潘家园南里17号院邻委会将小区荒地改为共享花园,大家合影留念
再不怕有事儿(shìér)没人管了
人熟(rénshú)、地熟、距离近(jìn),邻委会的(de)熟人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(xiànchǎng),用(yòng)实际行动彰显邻里之间的温情与团结。“之前遇事解决可费劲了,有了邻委会之后,我们小区的变化可太大了,路面平了,路灯亮了,环境也整洁美观了。现在遇到大事小情,线上线下我们都能随时反映,再也不怕没人管了。”居民王阿姨说。
今年5月中旬,潘家园南里17号院6号楼的张阿姨发现楼门前的井盖松动了,当即通过“南事码上办”线上(xiànshàng)平台反映了问题,邻委会成员(chéngyuán)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协调有关(yǒuguān)单位,仅用两小时就解决了问题。
今年年初,华威西里南社区有居民(jūmín)家中突发暖气管道破裂,漏出的水迅速蔓延至楼下。接到报告后,小区邻委会成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迅速联系社区工作人员,并(bìng)主动帮助发生事故的居民清理(qīnglǐ)家中积水。
武圣东里社区一位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,无法自行起身,隔壁邻居(línjū)及时发现并联络社区,社工立刻上门与(yǔ)邻居一起扶起老人并联系家属……有了邻委会,这样的暖(nuǎn)心时刻越来越多了。
除了(le)(chúle)小区内居民(jūmín)自治和(hé)邻里互助,有条件的邻委会还结合自身特点,延伸出了更专业、更成体系的队伍,把暖心服务送上居民的家门。去年6月,华威北里南社区根据辖区空巢及高龄、失能失独老人较多的现状,与邻委会成员单位潘家园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开展“暖巢幸福派”活动,每周由社工和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人上门免费进行体检和健康评估,并定期电话回访,一年(yīnián)来已(yǐ)惠及一百多位老人。

2024年4月,在潘家园南里17号院,邻委会活动室外墙手绘活动,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其中
去年7月初,在“暖巢幸福派”上门义诊的过程中,志愿者发现年过八旬的赵奶奶有一项指标异常。社工马颖及时联系家属(jiāshǔ),并提醒老人及时就医。由于老人行动不便,马颖又联络社区医院的大夫上门为老人诊治,并开(bìngkāi)了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。马颖说:“一开始(kāishǐ)老人不太喜欢别人去她家,经过多次沟通交流(gōutōngjiāoliú),才同意我们上门义诊。现在我们已经很熟(hěnshú)了,每次药快吃完(wán)了,老人就给我打电话,我就给她赶紧买好送过去。”马颖说,看到社区的高龄老人或残疾居民(jūmín)得到(dédào)帮助,自己也特别高兴。
潘家园街道目前已建立了86个邻委会(wěihuì)。邻委会组建一年来,邻委会成员上门走访6万多次(duōcì),解决诉求1200多件,解决了修充电桩、修路灯、修单元门等各类民生实事837件,处理居民各种纠纷494起,并带动(dàidòng)更多居民关注并参与到社区(shèqū)治理中。街道接到的接诉即办数量总体(zǒngtǐ)下降了45%。
“邻(lín)委会是地区网格化治理(zhìlǐ)的延伸,我们希望通过邻委会把相应服务落实到居民家门(mén)口。”潘家园街道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介绍,邻委会以邻为代表,打破了门与门之间的壁垒,让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,从身边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把陌生的邻居变为和睦的邻居。
图片(túpiàn)由潘家园街道提供
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日报客户端

北京朝阳区(cháoyángqū)潘家园街道(jiēdào)(jiēdào)有不少老旧小区,基础设施落后(luòhòu)、无正规物业服务的问题相对突出。2024年(nián)年初,潘家园南里社区率先(shuàixiān)成立了“17号院邻委会”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。2024年6月,潘家园街道推广了这一机制,成立了潘家园邻里自治委员会(以下简称邻委会),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,希望打造一个(yígè)由社区、居民代表、产权单位、驻区单位代表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平台。

邻居“出马”高效又(yòu)贴心
潘家园南里17号院是个老旧小区(xiǎoqū),居住着近两千(liǎngqiān)居民。过去物业服务不到位、基础设施老旧、家中(jiāzhōng)水电维修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的(de)生活,甚至还因此引发过邻里纠纷。如今,从小区井盖松动到家中水管破裂,大事小情都有邻委会的参与,居民们(men)不再担心有事没人管。更让大家满意的是,邻居“出马”,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高效,提供的帮助(bāngzhù)也更贴心。
白(bái)和平是邻委会的(de)成员之一(zhīyī),被居民誉为“金牌调解员”,也是大家心中的“定海神针”。退休后,白和平担任楼长(lóuzhǎng)工作24年,小区的边边角角、家长里短她都了然于心。她的口碑好(hǎo)、人缘好,居民们信得过,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都愿意向她倾诉心事(xīnshì)。如果邻里间发生矛盾,她也总是主动出面,以邻里情化解矛盾,以真心感动居民。

去年3月,2号楼独居的张奶奶(nǎinǎi)家厨房天花板(tiānhuābǎn)漏水了(le),楼上(lóushàng)邻居家中却无人居住,年过八旬的张奶奶无奈之下只能找到邻委会求助。正在(zài)值班的白和平知道楼上业主(yèzhǔ)人在国外,马上联系了业主的亲戚和维修人员入户紧急处理。漏水的问题解决了,但新的问题又来了——张奶奶要求对方就(jiù)漏水的损失予以赔偿并立即维修自己(zìjǐ)的房顶,楼上业主则想等自己回国后再(zài)(zài)处理,双方一时僵持不下。白和平主动承担起了调解员的职责,将张奶奶家漏水后的视频和图片发给了楼上业主,说明了张奶奶的特殊情况,劝解邻里(línlǐ)之间要相互多关爱。为了安抚张奶奶的情绪(qíngxù),白和平每天都到老人家为老人解心宽(kuān)。在白和平的多次调解下,最后双方各退一步:楼上业主委托亲戚出面为张奶奶维修了厨房,张奶奶也没有再要求经济赔偿,一场纠纷就此化解。“小白比我闺女还好,有了身边的邻委会,我这心里就踏实了。”张奶奶感慨地说。
像这样耐心(nàixīn)细致地调解居民纠纷,白(bái)和平(hépíng)一年(yīnián)参与了十余起。“远亲不如近邻”是白和平经常挂在嘴边的(de)一句话。“楼上楼下的邻居有摩擦(mócā)很正常,调解之后,大家再见面感觉还是那么亲切,这多好啊!咱们过日子不就过一个和谐劲儿嘛。”白和平说,“邻委会的成立是件大好事,大家信任我,有什么事都愿意来找我帮忙,这是对我的认可。能给大家带来舒畅的心情,这是我的荣幸。”
热心居民提供(tígōng)志愿服务
在邻委会(wěihuì)的宣传动员下,更(gèng)多的热心居民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,其中不乏有一技之长的“能人”。
63岁(suì)的孙定(sūndìng)忠退休前是一名电力工程师,熟悉后勤保障工作,也是潘家园南里17号院(hàoyuàn)的老居民。2024年年初,“17号院邻委会”组建伊始(yīshǐ),他(tā)就主动到社区报名。孙定忠说:“在居民听证会上听到组建邻委会的消息,我很高兴。看到(kàndào)咱们邻委会缺少会维修水电的人,我干了三十多年的电工,身体条件也允许,希望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,帮大家做(zuò)点儿事情。”只要是他能解决的小毛病,居民一声招呼(zhāohū),他就前来帮忙,风雨无阻,邻里提起他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。
前不久,外出多日归来的张(zhāng)阿姨发现家里电表跳闸了(le),赶紧联系了孙定(sūndìng)忠。孙定忠带着工具赶到张阿姨家中,初步判断是电器短路导致了跳闸。“您仔细回忆一下,进屋以后都动什么了?”可张阿姨只记得自己(zìjǐ)进门时开了灯,想不起自己还动了哪些电器。孙定忠拿着工具逐一排查,最后发现路由器的插头(chātóu)有(yǒu)烧黑的痕迹。处理了短路电器后,孙定忠发现在同一个插线板上还接有电水壶和电视机,临走时特意提示张阿姨尽量(jǐnliàng)把大功率电器分散使用,以免除安全隐患。
“在邻委会的组织下,有困难的大(dà)活儿由社区来协调,更换零配件、检修电路、维修(wéixiū)电器(diànqì)等小活儿就找(zhǎo)我来解决。”自从加入志愿队以来,为了满足居民们的维修需求,孙定忠开始收集废弃电器上的零部件,以便日后不时之需。有时遇到特殊的小器件,他还会自己掏钱购买,为居民尽快换上。孙定忠义务为大家服务,“手到病除”的名声传得很远,曾有一位老人听亲戚说起(shuōqǐ)他的手艺,专程从西城骑车赶来(gǎnlái)找他维修电扇。孙定忠连续维修了两三个小时(xiǎoshí),午饭都没顾上吃,终于把电扇修好了。孙定忠松了口气说:“不能辜负人家对(duì)我的信任。”

孙定忠不仅积极为居民提供服务,还主动参与小区治理,想着(xiǎngzhe)自己还能为小区做点儿什么。走进潘家园南里17号院,18号楼(lóu)(lóu)一单元门前的快递存放架(jià)和(hé)暖心驿站门后的挂钩,都出自孙定忠的手。18号楼的楼号标牌本来朝着大街,可进了(le)小区的外卖员(yuán)却看不到。孙定忠留意到总是有人询问“18号楼在哪儿”,于是主动把问题反映给(gěi)邻委会,经协调后在楼正面也加装了楼号标识,帮外卖员节省了时间。孙定忠说:“我本来就喜欢维修,退休之后(zhīhòu)还能为大家(dàjiā)服务,发挥自己的余热,我特别开心和自豪。通过邻委会,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热心邻居,大家平时碰面都很热情,邻里之间的氛围越来越温暖了。”

再不怕有事儿(shìér)没人管了
人熟(rénshú)、地熟、距离近(jìn),邻委会的(de)熟人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(xiànchǎng),用(yòng)实际行动彰显邻里之间的温情与团结。“之前遇事解决可费劲了,有了邻委会之后,我们小区的变化可太大了,路面平了,路灯亮了,环境也整洁美观了。现在遇到大事小情,线上线下我们都能随时反映,再也不怕没人管了。”居民王阿姨说。
今年5月中旬,潘家园南里17号院6号楼的张阿姨发现楼门前的井盖松动了,当即通过“南事码上办”线上(xiànshàng)平台反映了问题,邻委会成员(chéngyuán)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协调有关(yǒuguān)单位,仅用两小时就解决了问题。
今年年初,华威西里南社区有居民(jūmín)家中突发暖气管道破裂,漏出的水迅速蔓延至楼下。接到报告后,小区邻委会成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迅速联系社区工作人员,并(bìng)主动帮助发生事故的居民清理(qīnglǐ)家中积水。
武圣东里社区一位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,无法自行起身,隔壁邻居(línjū)及时发现并联络社区,社工立刻上门与(yǔ)邻居一起扶起老人并联系家属……有了邻委会,这样的暖(nuǎn)心时刻越来越多了。
除了(le)(chúle)小区内居民(jūmín)自治和(hé)邻里互助,有条件的邻委会还结合自身特点,延伸出了更专业、更成体系的队伍,把暖心服务送上居民的家门。去年6月,华威北里南社区根据辖区空巢及高龄、失能失独老人较多的现状,与邻委会成员单位潘家园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开展“暖巢幸福派”活动,每周由社工和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人上门免费进行体检和健康评估,并定期电话回访,一年(yīnián)来已(yǐ)惠及一百多位老人。

去年7月初,在“暖巢幸福派”上门义诊的过程中,志愿者发现年过八旬的赵奶奶有一项指标异常。社工马颖及时联系家属(jiāshǔ),并提醒老人及时就医。由于老人行动不便,马颖又联络社区医院的大夫上门为老人诊治,并开(bìngkāi)了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。马颖说:“一开始(kāishǐ)老人不太喜欢别人去她家,经过多次沟通交流(gōutōngjiāoliú),才同意我们上门义诊。现在我们已经很熟(hěnshú)了,每次药快吃完(wán)了,老人就给我打电话,我就给她赶紧买好送过去。”马颖说,看到社区的高龄老人或残疾居民(jūmín)得到(dédào)帮助,自己也特别高兴。
潘家园街道目前已建立了86个邻委会(wěihuì)。邻委会组建一年来,邻委会成员上门走访6万多次(duōcì),解决诉求1200多件,解决了修充电桩、修路灯、修单元门等各类民生实事837件,处理居民各种纠纷494起,并带动(dàidòng)更多居民关注并参与到社区(shèqū)治理中。街道接到的接诉即办数量总体(zǒngtǐ)下降了45%。
“邻(lín)委会是地区网格化治理(zhìlǐ)的延伸,我们希望通过邻委会把相应服务落实到居民家门(mén)口。”潘家园街道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介绍,邻委会以邻为代表,打破了门与门之间的壁垒,让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,从身边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把陌生的邻居变为和睦的邻居。
图片(túpiàn)由潘家园街道提供
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日报客户端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